社区、学校、医院的闲置房“盘活”,盖成“街坊养老院”,今年将至少增加40家,记者上午从市民政局了解到,2014年本市已建成了104家养老照料中心,附近118万老年人将会获得更便利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其中,新建项目多是利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宾馆、厂房、学校、小区配套等现有闲置社会资源建设,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养老床位少、养老设施资源有限的困难。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便利。
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先后与市财政局等10个部门制定出台了《北京市2014年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等6个政策文件,重点解决了无房产证、无土地证的建设项目资质审批、医养结合等问题。
其中,相继召开10余次专题推进工作会,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其他政府政策性原因导致的难以取得资质或在确定资金拨付方面存在分歧的建设项目,采取多部门参与的“一事一议”方式解决,为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加开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及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多部门还共同组成专项工作组,对申报项目逐个进行实地勘察和预算评估,按照“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竞争性分配原则,先后六批次下拨102个项目建设补助资金2.4亿元。
街坊养老院辐射118万老人
2014年建设的104个养老照料中心可覆盖96个街道乡镇,辐射近118万名老年人,包括20多万名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
这些项目是“街坊的养老院”,主要分布在城六区人口密集的街道,建设在群众的家门口,不仅方便老年人就近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而且也可为老年人就近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服务,使老人入住方便,家属探望方便,医护帮扶方便,养老员上门服务方便。
此次政府拿出福彩公益金2.4亿元,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至少可拉动近20亿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行业。此次养老照料中心建设,民政局转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经营模式,大力鼓励和推进养老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独立运营的、具备法人资格的、专业的运营团队,公办民营和民办民营成为养老照料中心经营的主要模式。
现场探访 “最MINI街道”变出养老院
西城区椿树街道被称为“最MINI街道”,总面积不足1.1平方公里,养老照料中心用地成了难题。街道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利用改建自有办公用房,承租小区配套设施用房,以“一址多点”的方式建设养老照料中心。成为了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康复护理院。供老人休息、聊天,院内无门槛的设计使老人活动更加安全、便利,屋内的装修材料、家具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养老照料中心全部采用高级护理床、智能马桶及坐式淋浴器等。以供老年更好,更舒适的享受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