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子和牛蒡根也可入药。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中医认为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有促进生长作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牛蒡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功用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宜忌】《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中国种植的牛蒡主要用于出口,国内基本没有市场。进口国是日本,由此看来,牛蒡在世界上也属稀特蔬菜。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由于经济发展,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从事工、商业工作。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导致生产用工较多的蔬菜如牛蒡等的栽培面积锐减。为了解决市场需求,日本政府谋求从中国进口蔬菜。在这种形势下,山东省开始栽培牛蒡用于出口。
在栽培牛蒡的开始几年,由于生产量少,外贸收购量大,价格较高,种植的经济效益甚高,每公顷产值多数超过15万元,成为菜农致富的重要门路。由此,大大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后的几年生产面积剧增。由于牛蒡在日本也不是大量需要的蔬菜,销量有限,其他国家和国内均无市场,因而造成大量积压浪费,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过后几年,生产面积减少,价格又开始回升,至1997年又积压浪费。1998年由于生产面积少,产品少,价格又激增。牛蒡生产面积的忽多忽少,价格的忽高忽低,农民收入的急剧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非常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生产的盲目性所致。日本市场的需求量基本是稳定的。但国内没有一个协调生产与出口的权威单位。外贸部门只管收购,不考虑生产。基层政府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用行政干预手段,强迫农民扩种牛蒡,盲目扩大面积。等产品过剩时,又束手无策。这也助长了产量和价格的不稳定。广大农民受文化素质和环境的局限,不了解国际局势,盲目追随市场价格进行生产。上述原因都造成了国内生产的盲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措施是深化体制改革,学习我国台湾省的外贸经验,把出口贸易权解放,从少数官办外贸公司或由官方幕后控制的外贸公司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让广大农民群众也掌握出口权。实行农、贸合一,让农民生产,让农民自己合作出口,以销定产,生产、经营效益统一。这样才会避免前一时期的生产不稳定现象。
牛蒡的出口形势是长期的,日本市场的需要也是长期的。因此,牛蒡生产大有前途。
牛蒡的国内市场尚未开发,国人极少有食用习惯。这与栽培时间短,上市供应量少,尚不了解其营养价值有关。随着出口事业的发展,在国内大力宣传牛蒡的药用保健价值、食用价值,让人们逐渐了解牛蒡的食用方法,培养起广泛的食用习惯来。到那时,牛蒡既有出口市场,又有国内市场作后盾,就不用发愁市场单一造成积压浪费现象了。由上分析,可看出牛蒡的发展前景光明,由稀特蔬菜转为大路蔬菜的可能性很大,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