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征。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将被警告、限制处方权、吊销执业证书,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这是主管部门向抗菌药物滥用的又一次宣战。早在2004年,卫生部就曾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等部门正式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此后,卫生部办公厅还发布了两份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然而,主管部门态度鲜明的遏制,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以抗菌药物中的抗生素为例,2007年的一项合理用药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年抗生素消费量约138克,是美国人的10倍。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2011年亦称,我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针对抗菌药物滥用的严峻形势,主管部门拿出了新的《办法》。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办法》格外强调用行政手段围堵抗菌药物滥用——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与医院及医院主管领导直接挂钩。
在抗菌药物滥用的背后,是过度医疗的阴影。追究过度医疗的成因,绕不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弊端。简单来说,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资金严重不足,医院为维持自身运营和发展,将医院收入和医师报酬挂钩,于是“大检查、大处方”开始泛滥。
抗菌药物正是“大处方”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排在我国药品消费前十位的药物中,抗生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这意味着,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围剿,势必牵涉到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在公立医院尚需根本性改革的当下,《办法》猛攻抗菌药物这一医院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否会招致医生处方行为的变通式应对,是否会引起医院的“软抵制”,甚至是否会遭遇药品生产企业的反弹等,目前均难以测度。也正是这个原因,笔者特别关注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改革进展。
还需注意,公众对抗菌药物的依赖也是抗菌药物泛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讲,怎样普及科学的用药知识,既消除一部分人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心理,又破除一部分人对抗菌药物闻之色变的恐惧心理,都是合理用药、合理医疗的重要基础。